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中一校本教材:背影

《背影》  朱自清

1         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,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。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父親的差使1也交卸2了,正是禍不單行3的日子,我從北京到徐州,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。到徐州見著父親,看見滿院狼藉4的東西,又想起祖母,不禁簌簌地5流下眼淚。父親說,「事已如此,不必難過,好在天無絕人之路!」

2          回家變賣典質6,父親還了虧空﹔又借錢辦了喪事。這些日子,家中光景很是慘淡,一半為了喪事,一半為了父親賦閒7。喪事完畢,父親要到南京謀事,我也要回到北京念書,我們便同行。

3          到南京時,有朋友約去遊逛,勾留8了一日;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,下午上車北去。父親因為事忙,本已說定不送我,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。他再三囑咐茶房,甚是仔細。但他終於不放心,怕茶房不妥貼;9躊躇10了一會。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,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,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。他躊躇了一會,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。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,他只說,「不要緊,他們去不好!」

4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過了江,進了車站。我買票,他忙著照看行李。行李太多了,得向腳夫行些小費,才可過去。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。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,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,非自己插嘴不可。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;就送我上車。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;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舖好座位。他囑我路上小心,夜裡要警醒些,不要受涼。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。我心裡暗笑他的迂11;他們只認得錢,託他們直是白託!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,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?唉,我現在想想,那時真是太聰明了!

5          我說道:「爸爸,你走吧。」他往車外看了看,說:「我買幾個橘子去。你就在此地,不要走動。」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。走到那邊月台,須穿過鐵道,須跳下去又爬上去。父親是一個胖子,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。我本來要去的,他不肯,只好讓他去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,穿著黑布大馬褂,深青布棉袍,蹣跚12地走到鐵道邊,慢慢探身下去,尚不大難。可是他穿過鐵道,要爬上那邊月台,就不容易了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,兩腳再向上縮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,顯出努力的樣子。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,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。我趕緊拭13乾了淚,怕他看見,也怕別人看見。我再向外看時,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。過鐵道時,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,自己慢慢爬下,再抱起橘子走。到這邊時,我趕緊去攙他。他和我走到車上,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。於是拍拍衣上泥土,心裡很輕鬆似的。過一會說,「我走了,到那邊來信!」,我望著他走出去。他走了幾步,回過頭看見我,說,「進去吧,裡邊沒人。」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,再找不著了,我便進來坐下,我的眼淚又來了。

6          近幾年來,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,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。他少年出外謀生,獨立支持,做了許多大事,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14!他觸目傷懷,自然情不能自已。情郁於中15,自然要發之於外;家庭瑣屑16便往往觸他之怒。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。但最近兩年不見,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,只是惦記著我,惦記17著我的兒子。 我北來後,他寫了一封信給我,信中說道,「我身體平安,惟18膀子疼痛利害,舉箸19提筆,諸多不便,大約大去之期20不遠矣。」我讀到此處,在晶瑩的淚光中,又看見那肥胖的,青布棉袍,黑布馬褂的背影。唉!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! 
   
192510月在北京


作者簡介

朱自清18981948),字佩弦,中國著名詩人,現代散文家,語文教育家,文學家。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,長期居住於揚州,1948年在北平因貧病逝世。1920年大學畢業後,在江浙一帶多所中學任教,並撰寫小說和散文。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5年起,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、系主任。主要作品有《春》、《背影》、《匆匆》、《荷塘月色》等。


背景資料

 《背影》寫的是作者父親的背影,文章寫於192510月,作者曾這樣交代寫作寫緣由:「我寫《背影》,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。當時讀了父親的信,真的淚如泉湧。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《背影》裡所敍的那一回,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。我這篇文只是寫實。」
  
  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任教時,學生向他請教,談到《背影》時,他很簡單回答:「我在《背影》裡寫出了可貴的性格。」


注釋

1.   差使:上級委派的工作,這裡指「職務」。
2.   交卸:舊時官吏卸職,向後任交代。
3.   禍不單行:災禍一個接一個不斷到來。
4.   狼藉:亂七八糟的樣子。
5.   簌簌地:紛紛落下的樣子。 粵音[](suk7)
6.   變賣典質:(把自己的財產、衣物)出賣和典當出去。典,當。質,抵押。
7.   賦閑:失業在家。
8.   勾留:短時間停留。
9.   頗:很;相當地。
10.  躊躇:猶豫。粵音[池廚](tsi4 tsyu4)
11.  迂:言行守舊,不合時宜。
12.  蹣跚:因為腿腳不靈便,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。
13.  拭:擦。
14.  頹唐:精神不振作。
15.   情郁於中:感情聚積在心裡不得過且發洩。鬱,抑鬱。中,內心。
16.  瑣屑:細小而繁多(的事)。
17.  惦記:(對人或事物)心裡老是想著,放不下心。
18.  惟:只。
19.  箸:筷子。
20.  大去之期:意思指與世長辭,一去不返的時間。這是委婉的說法。


賞析重點

一、主題思想

    本文通過描述父親親自到火車站為兒子送行情景,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懷念。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,這一時期中國軍閥割據,知識份子朝不保夕,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。《背影》一文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,側面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。

二、寫作特點

   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「背影」命題立意,在敍事中抒發父子之間的深情厚意。

   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,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「背影」,作具體細緻的刻畫。「背影」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,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,而思想感情卻是都跟父親有關的。


文學知識:散文

1. 散文概說

古代「散文」,泛指與韻文相對的散體文章,即不需押韻、不講對仗的文章,而現代「散文」,則是指與詩歌、小說、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。
   
    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,人物情節不要求完整。作者往往抓住一人、一事、一景、一物或一個生活片段,表達所感所想。因此,作者對生活的體驗是否深刻、見識是否廣博、對身邊事物的反應是否敏銳、累積的詞彙是否豐富等,都會影響作品的面貌。
   
   現代散文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。廣義散文是指詩歌、小說、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。狹義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,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,取材廣泛、筆法靈活、篇幅短小、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。
  
   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:

(1)敘事散文

   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。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,同時表現作者的感受,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。

(2)抒情散文

 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。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,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,其突出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抒情性。

(3)寫景散文

 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。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,或借景抒情,或寓情于景。

(4)哲理散文

  哲理散文以不同的形象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,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,給讀者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、揭示事物的底蘊、觀念的審美效果。

2. 散文的題材
  
   散文的題材廣泛,如科學、歷史、時事、生活事務、虛構故事等都可以成為散文的題材。

3. 散文語言﹕
  
   散文語言應具備凝練、優美或自然等特色:

(1)    凝練﹕即精確、簡潔、含蓄有餘韻。
(2)    優美﹕即具有形象性、音樂性。
(3)    自由﹕即用語流暢明白、不堆砌。

運用比喻、比擬、疊字、層遞、象徵等修辭手法可使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。

4. 散文的表達手法
  
   散文的表達手法靈活自由,記敍、描寫、抒情、說明、議論皆可,也可以把各種表達手法融合為一,以帶出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延伸思考

1. 你和父親的關係如何?

2. 父親如何表達對你的關心?你接受他這種方式嗎?為甚麼?

3. 你會怎樣孝順父親?


延伸閱讀

1. 朱自清﹕《朱自清選(香港:香港文學研究社)


2. 朱自清﹕《朱自清全(台南:)


3. 朱自清﹕《朱自清散文(香港:)



視聽資訊

1. 香港中古廣告: 鄉情篇 (陳浩民) 1993



問題

1. 廣告中銷售的是哪一種本地的著名飲品?
2. 廣告中刻劃了主角與哪一位親人的關係?
3. 廣告的情節與《背影》一文內容有何相同之處?
4. 本廣告旨在從甚麼角度推銷產品?這種手法有何好處?
5. 本廣告的製作時間與《背影》一文的寫作時間相差七十年,你認為廣告創作人參考這篇舊文撰寫的情節會否不合時宜?


中一校本教材:論語四則

論語四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曰:「學而時23之,不亦說乎4?有朋5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6,不亦君子7乎?」
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8,思而不學則殆9。」

子曰:「溫故10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」

子曰:「三人11行,必有我師焉12,擇其善13者而從14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

作者簡介

   孔子(公元前551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代魯國陬邑(今山東省曲阜縣)人,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他曾在魯國做過官,後來周遊列國,宣傳他的仁政主張,但最後無功而返,回國後主要從事教育活動,相傳有弟子三千。此外,他還致力文化整理,據說他曾編訂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等典籍。

   《論語》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,書中記載了孔子及他部分弟子的言行,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收集編輯而成。這部書共20篇,內容包括政治、哲學、教育、倫理、修養等方面,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,書中的文句,主要是孔子與弟子間的對話,故篇章各自獨立,不相連貫,很多都以「子曰」(孔子說)為開端,是語錄體的散文。宋代以後,這本書和《孟子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合稱「四書」,是讀書人考科舉必讀的課本。


背景資料

   這四則語錄記錄了孔子對學習的方法與態度的精闢論述,對後人有很大的啓迪與教育作用。


注釋

1.  子:古時對男子的尊稱,此處指孔子。
2.  時:按時。
3.  習:有溫習和實習兩解。前者指書本知識的複習;後者則偏重禮、樂、射、御各種本領的演習。這裏兩種意思兼而有之。
4.  不亦說乎:不也很快樂嗎?「不亦……乎」,表示反問的句式。說:粵音[]。「快樂」的意思,後來寫作「悅」。
5.  有朋:一作「友朋」。朋:同門曰朋,同志曰友。朋可兼同門及同志二者,本章俱談及學習有關的問題,故此句朋字宜解作「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」。
6.  慍:粵音[]。生氣、埋怨。
7.  君子:道德高尚而有學問的人。
8.  罔:粵音[]。通「惘」,迷惑的樣子。一解為「(被)欺騙」。對書本的內容不能徹底理解。
9.  殆:粵音[]。疑惑。對所思的問題感到迷惑無法解決。
10. 故:舊的,指學過的東西。
11. 三人:這裏是幾個人的意思,無三不成幾不是定指三個人,「三」是虛數。
12. 焉:指示代詞,解作這裡。
13. 善:優勝的地方。
14. 從:跟從。



語譯

   孔子說: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, 不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?人家不瞭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惱怒,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?

      孔子說:「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, 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;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,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。」

孔子說:在溫習舊知識時,能有新體會、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。
   孔子說:「我和幾個人一起同行,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向其學習的人,發掘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,而他們的缺點則作為自己的借鑒,如果自己也同樣的毛病即加以改正。」


賞析重點

   這四則孔子語錄,旨在說明進德修業應有的正確態度和方法。

   第一則選自《學而》篇。孔子認為學習是一個人安身處世的根本,勸人以學習為樂,並且指出學習的正確方法。學了知識或技能,必須反覆溫習和鍛鍊,才能鞏固所學。至於待人方面,有朋友從遠方來探訪,自然感到高興;但遇到不瞭解自己的人,也不抱怨,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君子。這一則用反問句來表示肯定的內容,語氣顯得委婉而親切。

   第二則選自《為政》篇。孔子以自己的切身體會,總結出「學」和「思」之間的關係,指出兩者應當並重,不可偏廢。只顧埋頭讀書而不思考,那就不能透徹理解;相反,只空想而不讀書則會產生疑惑。這一則用對比的寫法指出「學而不思」和「思而不學」都不足取,從而使人悟出「學」與「思」不可缺一的道理。

   第三則也是選自《為政》篇。雖然和第一則意思相近,也是談論溫習的重要性,但比「學而時習之」又進了一層,特別強調知識的更新。溫習學過的知識,每有新的體會。能不斷更新知識,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。「溫故」和「知新」貌似對立,實則相輔相成,「溫故知新」這說法極富有哲理。

   第四則選自《述而》篇。這一則主要說明不僅要自書本中學習,還要向身邊的人學習。幾個人走在一起,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。所以,我們既要從正面學習別人的長處,也要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。

   孔子所強調的學習方法是:第一「學而時習之」,學了之後,一定要按時重溫,經常練習,這樣才能鞏固知識,提高能力。第二,「學」與「思」相結合。學習時要思考,在思考中學習,二者相互促進。第三,「溫故知新」。通過溫習,對舊知識加深理解,熟練掌握,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,也可從中得到新體會。這種「推陳出新」的學習方法,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孔子認為,對自己要加強身心修養,愛護自己的朋友,即使別人對自己不了解,也不能惱火;還要牢記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」,要善於向他人學習。

   在《論語》裏,孔子論學的地方很多,這裏只選了其中一小部分。但即使從這幾則短短的文字也可以看出,孔子的觀點至今仍有深刻意義,對我們有著啟發的作用。

   從散文藝術角度上看,這四則文字也能體現《論語》的文學特點。首先,它們全是語錄,都用當時的規範性口語寫成的,明白如說話。其次,它們用簡樸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道理,言近旨遠。再次,《論語》不以誇飾見長,但這不等於說它不講究語言藝術。例如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」,用語誇張,便叫人過目難忘。當然,《論語》誕生於古代散文發展的早期,若嚴格地看,它囿於語錄形式,解說、論證不夠詳盡,也是事實。但若考慮到文體都是由簡單漸趨多樣的發展,《論語》文字簡約,也就不足為疵了。


文學知識

   語錄體是先秦時期一種流行的文體,特點是語言簡樸,把說話直接輯錄成文,內容淺白流暢。在春秋時期,散文尚在孕育階段。與此同時,當時社會的物質條件比較貧乏,而哲理思想還在發育的初期,尚未發展至百家爭鳴、諸子互相論辯的時代。故當時的典籍如《老子》、《論語》等多以語錄體的形式,以簡約的文辭和零碎簡短的段落,記錄人物的言行和思想。不同於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以較艱深的書面語言書寫,春秋時代的語錄體散文記錄的主要是當時的口語,較為顯淺明白,不過,今天我國在不知當時說話的具體語境下,語錄體的片言隻語有時候卻不易理解。

   早期語錄體散文以記言為主,文辭貼近口語,通俗、自然、淺顯,因而令人有親切之感。語錄體所錄要言不煩,簡短精煉,因而讓今人有精粹之感。其中,《論語》內的言論都是孔子和學生活動時的真實記錄,皆是針對具體的問題,有感而發,並非無病呻吟,因而令人有切實之感,對春秋時代正在天翻地覆的社會,有更深刻的認識。語錄體畢竟屬於散文文體發展史上的早期形態,它的不成熟、不規範、簡單化和隨意性的問題仍是顯而易見的,也是難免的。只是瑕不掩瑜,這種文體在口語基礎上雖經過加工、潤飾,但仍不失自然質樸的韻致,有其獨特的生命力,深為後世散文作家的推崇,對後代文學的影響亦甚為深遠。


延伸閱讀

1. 楊伯峻:《論語譯注》,香港:商務印書館。


2. 蔡志忠:《漫畫孔子:仁者的叮囑》,香港: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。



視聽資訊

1.  臺灣公共電視臺與日本NHK、韓國KBS三國所共同合力製作卡通動畫《孔子傳》

2.  電影《孔子‧決戰春秋》

3.  哈輝國語歌曲《孔子曰》視頻:


4.  羅文粵語歌曲《孔子曰》視頻: